消失了的古登州府彰德府和大名府,如今都在哪里
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:2024-12-12 08:42:58
在东北,早年“闯关东”的后代说起祖籍,常会说在山东“登州府”。
可这有名的“登州府”早已不复存在,就是在地图上用放大镜搜寻,也是无影无踪。
同样在历史记载中较有名气的一些古代州府,如今也大都消失在历史烟尘之中。
地名随着历史进程而变迁或消失,这是正常现象。但它作为历史文化中的曾经存在,是永远不会在人们的记忆里彻底消失的。
翻看记载,寻找已经消失的古地名,会从变迁中了解到许多历史故事。
不妨以古登州府、彰德府、大名府为例,找寻一下与其名称相关的往事,也看看如今它们都归属在了哪里。
在历史记载中,明朝中期以后登州府衙所在地是蓬莱。
而古登州约是唐朝武德元年设立的,最初府衙在文登。
在文登城边有一座小小的文登山,俗称文山。相传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东巡,两次经过文登。他在此曾召集文人登上这座小山论功颂德。后人由此把这座小山称作文登山。
公元568年,此地设立了文登县,至唐初设州称为登州。明朝洪武九年把登州升格为府。因为朱元璋认为,登、莱(莱州)二州濒临大海,是高丽日本的往来要道,所以一定要建州府,增兵镇守。
明朝中后期,这里果然成了防范倭寇侵扰的沿海军事要地。
登州海域流传有八仙过海、蛟龙出没等许多神话传说,这里常出现的海市蜃楼奇观,更被民间蒙上了神秘的色彩。
民国初期,山东地方行政区划发生了重要变化。1913年1月,北洋时期的民国政府公布《划一现行各省地方行政官厅组织令》,取消了前清府、州建置,各地一律实行省、道、县三级政区制。
山东省设立了岱北、岱南、济西、胶东4个道,废除登州府,把蓬莱、招远、莱阳、荣成等县陆续划归胶东道管辖。登州府作为一级地方行政区划,从此退出历史。
如果从唐朝州治算起到1913年撤府,古登州府存在了长达一千二百多年。
许多人认为,古代的登州府就是如今的蓬莱市。
古彰德府在哪里?
秦昭襄王五十年(前257年),安阳地名出现在历史记载中。公元前236年,秦国将领王翦等攻克安阳,始建安阳城。后在战乱中,邺城官府和所有百姓全迁安阳,安阳城于是称邺,为相州。
金朝攻占中原,于明昌三年(1192年),升相州为彰德府。隶属河北西路,下辖安阳、汤阴、临漳三县和林州。至此,彰德府登上历史舞台。
现今的河南安阳市,有一条贯穿南北的彰德路,路的中段,就是曾经彰德府西护城河的旧址。
到了明代,彰德府隶属于河南承宣布政使司,下辖安阳、汤阴、临漳等县和磁州。清代彰德府隶属于河南省,最初辖区同明朝相同。
雍正三年(1725年),朝廷把直隶省大名府所辖的内黄县划入彰德府。清末,彰德府共辖安阳、汤阴、临漳、武安、内黄等七县。
清朝覆灭,民国政府撤销安阳县,把其辖区划归彰德府。1913年,又撤销彰德府,暂把府直辖地改为彰德县。不久,正式定名为安阳县,隶属河南省。
抗战爆发后,安阳城被日军侵占,日伪政权又把安阳县改称为彰德县,直至抗日战争结束。
新中国成立后,于1952年撤销了1949年8月设置的平原省。划临漳属河北,邺县、安阳属河南。1954年废邺县入安阳,迁安阳县还治安阳市。之后又有一些微调。至此,原彰德府辖区被河北、河南两省划分而治。
历史上,彰德府可是出了不少著名人物。
往远一点说,有战国时期的政治家商鞅;北宋时期的三朝宰相韩琦;南宋汤阴县出了民族英雄岳飞。还有明朝的武英殿大学士郭朴。
清朝的许三礼,也是彰德历史上的名人。他从知县做起,官至兵部督捕右侍郎。
近现代的袁世凯虽然老家在项城,却在此地留有“洹上垂钓”的典故。而且他去世之后埋葬在了安阳“袁林”,以致一些人竟以为袁世凯也是安阳人。
再说说大名府消失哪去了。
历史中的大名府,治所旧址在今河北省大名县的东南部。
据记载,大名府春秋时代属卫国,名"五鹿",是历史上著名的"五鹿城"。三国时期叫魏阳平郡,北周叫魏州,唐德宗建中三年(公元782)改称大名府。
大名府或大名县名称,历经多个朝代基本未变。
北宋时期,大名府是当时黄河北岸的重要军事重镇,把守着宋都东京汴梁的北大门,有"控扼河朔,北门锁钥"之称。宋仁宗采纳属臣吕夷简建议,把大名府建为备用都城,定名"北京"。
敌国契丹听说宋朝在大名建立陪都,心生胆怯,一度打消了南侵的念头。于是,新建的陪都北京,成为宋朝第四个京城,史称“北京大名府”。
不过,它与今天的首都北京完全是两码事。
小说《水浒传》多次写到大名府,杨志、索超、卢俊义、燕青等好汉以及那位梁中书,均与此地有关。
书中称它城高地险、堑阔濠深、鼓楼雄壮、人物繁华;“千百处舞榭歌台,数万座琳宫梵宇”;“千员猛将统层城,百万黎民居上国”,或许不算夸张。
明朝朱元璋死后的建文三年(1401年),一场大洪水淹没了大名府城,结束了大名府长达千余年的辉煌历史。
现今,在河北大名县大街、鱼营两个村庄的地下,据说仍然有挖不尽的残砖碎瓦。在前东门口、菅庄、蒋庄、铁窗口,沙堤等村周围,还依稀可觅当年古城墙的痕迹。
大名县城,在历史上也是一座府城,但它是明朝时期的大名府,并不是北宋的陪都北京大名府。
据县志记载,北京大名府的遗址在当地大街乡。这个乡的驻地大街村,历史上曾经叫旧城大街,是北京大名府城的中心。古城的四道城门,即今天的东门口、铁窗口、南门口、北门口四村。
大名府在清朝初期是直隶省总兵驻地,顺治初年置大顺广道,雍正初年改为清河道,雍正十一年又恢复旧称大名。乾隆二十三年,分魏县并入大名县和元城县。至此,大名府辖一州六县。
大名府名直到民国二年废府改道未变,元城县于民国三年并入大名县,大名县名一直传续至新中国成立。
大名府历史上是一座文化名城。却因地处黄河、漳水的泛滥区,让宋明两代故城都毁于洪灾,历经9朝1042年的文明被埋入泥土。
文物考古专家推断,这是一座可震惊世界的埋在地下的巨大文物文化宝库,也可能是宋王朝唯一存世的地下古都城。
历史上,有众多名人志士曾在大名府理政安邦。仅宋朝,就有寇准、王钦若、吕夷简、韩琦、欧阳修等名臣在这里相继供职。
2014年7月,经河北省政府批复,大名县被列入省历史文化名城行列。
有人形容,走进修复的大名古城区,仿佛穿越在历史画廊中,古城处处散发着无穷的魅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