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常识

离离原上草作者是谁(“离离原上草”为何课本删了后四句?)

100次浏览     发布时间:2024-08-31 09:37:47    


以小学课本里一首名为《草》的古诗为例。

“离离原上草,一岁一枯荣。野火烧不尽,春风吹又生。”

仅仅四句朗朗上口的描述,就向孩子展现出了一幅广袤天地、朝气蓬勃的气象图,极尽遣词造句之能。

不过,这首诗的奇妙之处还在于它的后四句。

而且,后四句的出现,让全诗的情感产生了转折,也使整首诗的意境再度升华。

那么,后四句到底写了什么?既然有它们才完整,课本又为什么要删掉呢?

让我们带着这些疑问,一起来体会一下整首诗的精妙绝伦吧!

一、赏析原诗,体会汉语言之美

这首诗原名为《赋得古原草送别》,作者是唐代诗人白居易,其完整版内容为:

“离离原上草,一岁一枯荣。野火烧不尽,春风吹又生。远芳侵古道,晴翠接荒城。又送王孙去,萋萋满别情。”

诗名中“赋得”二字的意思是,白居易的这首诗属于命题作诗,类似于今天的“命题作文”,而诗的题目是“古原草送别”。

在笔者眼中,白居易的这首命题作诗,前半段是将无情草木赋予了倔强的生命力和不屈的精神。

后半段又将有情的自己与临别的友人之间的惜别之意,还给了一草一木一城一路。

笔者想用自己的理解,尝试将诗句翻译成有感情色彩的白话文

“这古原上一望无际的茂密青草,是多么的生机勃勃。谁能想到它们在一年之间,就历经了一次荣华和枯萎的生命周期。

但只要生命的种子还在,即使无边的野火也无法将它们燃烧殆尽。来年春风一吹,它们又会再次生根发芽。

就连远处失修的道路,也被这青草蔓延。它们在阳光照耀下,与城角的残垣断壁连成翠绿一色,直通天边。

现在我又一次来到这里送别朋友,那摇曳在风中的每一片青叶,都是我依依惜别之情。”

以上就是笔者从诗中读出的画面、情感、含义。

当然,一千个读者会有一千种理解。不同的时代,也会衍生出这首诗不同的内涵。

这就是汉语言的魅力,而古诗词的体裁,又最能将这种魅力体现的淋漓尽致。

就像这首古诗用短短40个字,跨越时间、空间,将作者的真情实意传达到每一位读者心中、引起共鸣一样。

而且在格律的作用下,吟诵时产生的旋律感,会额外增加诗词独有的韵味,使字句既朗朗上口、又便于记忆。

尽管读者的理解是形形色色的,但诗中“离别”的情感主旨却能贯穿始终。

高明的诗人往往会用一种独特的手法,使诗词的情感意境具有分层递进的效果。

令读者的情感和思绪,会随着诗句结构的起、承、转、结,而跌宕起伏。

白居易这首诗的高明之处就在于,每十字既可以独立成章,或阐述一个场景、或讲一个道理、或陈述一个事件。

又可以将上下联结成篇,交代出时间地点人物以及事件脉络,烘托出氛围情绪,在衍生出内涵和道理。

毫无疑问,如此巧妙的结构,决定了这首诗的前后四句,可以各成绝句、各表一理。

二、课本中的删减版,别有一番意趣

既然《赋得古原草送别》具有上述可删减的操作空间,那么教材编辑者决定将其列入小学课本中时,少不得要做一做“手脚”了。

我个人认为,编辑们在这首诗的删减选择上,可以说非常明智,也是颇为用心的。

因为相比于后四句情绪转化为伤感低沉,前四句显然在用词上更加简练、节奏上更为明快,内容也浅显易懂、积极向上。

这些内容更适合小学生的学习和理解,阅读、背诵起来也更容易上口记忆。

而且,古诗词虽然是孩子了解汉语言用字、用意的重要一环,但孩童的学习还是要讲究从易到难、由浅入深的。

《赋得古原草送别》是唐诗中少有的,恰好符合这一多重意境要求的一首诗。

把这首诗的前半段独立出来,改名为《草》四句绝句,既没有破坏结构,也能完整表达出一重思想意境。

除了以上所说的诗词本身的条件,选择浅显易懂的前四句,也有助于孩子在学习古诗词的过程中尽快获得正向鼓励。

“妈妈,我会背这首诗了,我背给你听!”

“爸爸,我知道这句讲的什么意思了!”

通常,父母听到孩子这些话的时候,都会给予他们“你真棒!”的夸奖与鼓励。

当孩子收到父母的赞许,内在的积极性会被充分的调动,进而更为主动的加深学习。

这就是正向鼓励的作用,来自父母的属于外在的正向鼓励。与此同时,孩子也需要来自内在的正向鼓励。

简而言之,就是孩子在学习中取得的自我成就感。即,他真的能够背诵、解释这篇诗词文章了。

如此看来,《赋得古原草送别》的后四句确实很难让孩子真正的理解,在不理解基础上的死记硬背也失去了学习的初衷。

即使从师长向孩童讲课的角度出发,诗的前四句阐述起来也相对容易些。

尤其是最后,对青草“春风吹又生”的乐观向上的情绪态度,正是孩子们需要的精神气象。

作为有几千年文明史的国家,汉语言就代表了我们文化的精华。而唐诗宋词更是把这精华的淬炼发挥到了极致。

所以,学古诗词等于是在了解汉字、汉语言的文化属性、文学表现力和时间穿透力。

这样的学习,不但不能因白话文的发展而废弃,反而应该应传承的需求而重视!

相关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