春秋人物故事(“春秋三杰”是指哪三位历史人物?)
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:2024-10-30 08:52:03
春秋三杰,指的是介子推、伍子胥、管仲。他们是千百年来人们十分推崇的忠臣:介子推忠于主,伍子胥爱于君,管仲则是忠君又爱国。以下,就让我们一起聊一聊这三位历史人物的相关事迹。
一、介子推
介子推(?-前636年),又名介之推、介推,后人尊为介子,中国春秋时期晋国大臣。晋国发生骊姬之乱后,公子重耳出逃至翟国,介子推同狐偃、赵衰、魏犨、司空季子等人追随一同逃亡。
自此之后,介子推跟随公子重耳在诸侯国中颠沛流离。因此,非常明显的是,晋文公登上晋国君主的宝座后,自然要赏赐那些一同跟从流亡者,比如狐偃、赵衰、魏犨等人都成为了晋国大臣。但是,和他们相反的是,介子推没有向晋文公索要俸禄,晋文公或许是疏忽了,也没有给介子推赏赐俸禄。
介子推同母亲说明情况后,就携母隐匿在山林之中。后来,晋文公得知介子推的情况后,赶紧派人召介子推受封,才知道他已隐入绵山。晋文公便亲带广众人马前往绵山寻访。不过,因为山地重峦叠嶂,谷深林密,竟无法可寻。晋文公求人心切,听小人之言,下令三面烧山。没料到大火烧了三天,介子推和他的父亲死于这场大火之中。
晋文公到处寻找介子推而未得,最终将绵山封为介子推之田。《庄子·盗跖》和《楚辞·九章·惜往日》是最早叙述这类故事的文献。值得注意的是,介子推割股救主、抱木燔死以及同寒食节的关系,均是传说和演绎。
二、伍子胥
和介子推比起来,伍子胥拥有更高的知名度。
伍子胥(?~前484年),名员,又名贠,字子胥,楚国(今属湖北监利)人。伍子胥是春秋末期吴国大夫、军事家、谋略家。春秋后期楚国大夫伍奢之子。
伍子胥原为楚国人,父亲伍奢因直谏被楚平王所杀。眼看楚平王昏庸无道,伍子胥选择逃至吴国,投靠公子光门下,策划刺杀吴王僚。公元前514年,刺杀吴王僚之子庆忌成功,伍子胥官至吴国太宰。在受到吴国的重用后,伍子胥致力于增强吴国大军的实力,从而报复强大的楚国。
公元前512年,伍子胥提出将吴军分为三部轮番攻楚的建议。公元前506年,伍子胥与孙武等人在柏举击败楚军主力,长驱攻入楚国都城郢。在这场战役中,伍子胥实现了报复楚国的目标。
公元前496年,吴王病亡,吴王夫差采纳太宰伯嚭放回勾践的建议,伍子胥当面反对吴王的做法,但是没有被采纳。伍子胥又规劝吴王不要攻打齐国,因夫差取得艾陵之战的胜利,而渐渐被吴王疏远。公元前484年,吴王夫差赐剑令其自尽,死后尸体被投入钱塘江。综上,伍子胥用了大半生去复仇,只是无奈后来因为忠诚而死。
三、管仲
管仲出身贫苦,以商贾为业。自幼与鲍叔牙为知己,鲍叔牙知其雄才伟略,常善待之。后来,经鲍叔牙举荐,管仲为齐相,齐桓公任命管仲为上卿、相国。在此之前,管仲曾辅佐齐桓公的对手公子纠,不过,齐桓公不计前嫌,依然重用了管仲。对此,管仲也用毕生的精力来回报齐桓公和齐国。
管仲执掌齐国大权后,采取了一系列的变革措施,对内发展工商、渔盐、冶铁,按照土地的好坏来征收租赋,主张富国强兵,增强了齐国军队的战斗力。举贤任能,制定选拔人才的制度,整顿齐国管理系统,维护了内部稳定。
管仲对外推行“尊王攘夷”的策略,拥护周天子,实现了“挟天子以令诸侯”的,同时与各诸侯国会盟,实现了“九合诸侯,一匡天下”。最终,管仲使得齐桓公成为春秋五霸之首。公元前645年,管仲病逝。